2024年度工作开展情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以“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增强了师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还促进了校园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一、主要工作及成果
(一)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运动会
通过体育竞技促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展示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独特魅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高脚竞速、板鞋竞速、毽球)、趣味团体赛(接力跑、拔河比赛、跳高、跳远)以及大众健身类项目(大课间)达体舞作为课间操课程等。全校超过96%的学生参加了运动会,运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运动热情,更重要的是加强了不同民族学生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二)文艺演出
通过艺术表演形式展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特色,增进师生对各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面向全校师生征集反映民族文化特色的歌舞、戏剧、诗歌朗诵等形式的作品,最终筛选出10多个精彩节目。还邀请了盘州市文化馆的演员们作为特邀嘉宾出席活动,并专场表演了布依小戏《梦回插花田》为全校师生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一场视听盛宴。文艺演出为全校师生提供了一个欣赏和体验各民族文化的机会,同时也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三)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学课题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学课题组确定目标,确定任务,确定课题,确定路径,进行学习研究,也明确教务处牵头,作为教学研讨任务之一,融入教育教学研究,作为师德师风建设的内容细化,深化,丰富内涵,展示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体系中,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课程内容开设了书法、国画、剪纸、民族体育、民族器乐等传统文化选修课;结合专业特点,选用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教材;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历史遗址等文化场所,开展实地教学活动。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立,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
(四)民族运动推广
学校利用课间操及体育课,普及推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增强学生体质,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成立了多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兴趣小组,定期开展训练和比赛;邀请专业教练进行指导,提高技术水平。民族运动的推广,使得更多学生了解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魅力,同时也为学校赢得了荣誉。
(五)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为建立建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广场,民族文化元素宣传标牌,学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蹴球、珍珠球、毽球、高脚、板鞋、木球、押加、陀螺介绍,让全校师生体验文化氛围。学校为让全校师生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打造中国传统文化兴趣课堂建设了绘画工作室、书法工作室、剪纸工作室、民族服装工作室。
(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培训
我校专门邀请了有关领导和专家为全体师生进行专题讲座培训。分别邀请了六盘水市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会长刘勇坤、名誉会长王鹏升、盘州市民宗局杜明超科长、彝族学会会长牛光龙等到我校专题讲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涵义,指导思想,目的及意义。来培训教师,打造学生。全体教师来一次大学习、大实践、大提升。
(七)教学成果
学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为依托,在基地文化的熏陶下获得显著成效。我校22级舞蹈表演专业学生杜思琪参加2023年六盘水市职业院校师生技能大赛舞蹈表演(民族舞)项目荣获市级二等奖。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2023级学生陶乃专在2024年六盘水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旅游管理导游服务中职组讲解肇兴侗寨获得一等奖,2023级孔茹讲解西江千户苗寨获三等奖,2024级学生李雪雪介绍妥乐古银杏获三等奖。2024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岗位练兵、技能比武“我有好课”优质课评选活动中,我校教师何雪容老师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高脚为课题,参加特色课题组比赛获三等奖。
(八)劳动教育
我校于2023年获省级劳动教育实践(实训)基地称号,秉承发挥基地示范性开展学校工作。本年度学校劳动基地在学校整体规划和领导下,积极开展各项劳动实践活动,涵盖了多个区域,包括农耕体验区、手工创作区、民俗文化体验区等,旨在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劳动实践机会。学校构建了以 “生活教学类、田园劳作类、手工创作类、农家体验类” 为核心的四大课程模块。形成了系统完善、层次分明、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满足了不同年龄段、不同兴趣爱好学生的劳动教育需求。
二、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宣传力度不够:部分活动的知晓率不高,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推广力度;资源分配不均:教育基地项目的投入相对较少,导致发展受限;长效机制缺失:缺乏持续性的激励机制,不利于长期稳定的发展。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将采取以下改进措施:加强对外宣传,利用多种渠道扩大活动影响范围;合理调配资源,确保每个项目都能得到充分支持;建立健全长效激励机制,鼓励更多师生参与到活动中来。
四、未来展望新的一年里,我们将继续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努力打造更具影响力的教育实践基地。计划重点推进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将更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日常教学;扩大对外交流合作,积极引进外部优质资源;深化品牌建设,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实践模式。